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201节
作者:不吃小南瓜      更新:2024-08-02 16:10      字数:3412
  王浩想了想,开口道,“我在物理研究上是个外行,超导的研究就更是外行了。”
  他继续道,“不过我最近看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也算是对于这项研究,有了一点个人的理解。”
  “我觉得像是这种研究,如果没有好的想法,就从理论的机制进行分析?”他的语气有些不确定,带着疑惑看向了何毅。
  何毅不知该点头还是摇头。从这句话来说,王浩确实是个外行。
  物理的研究都是先发现现象,然后再对原理进行解析。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执着于复刻实验,只有复刻了实验才能根据数据进行分析,才能找出其中蕴含的机制原理。
  现在王浩说先分析原理,怎么可能分析的出来呢?
  何毅只是看了一下王浩,没有表露出态度。
  王浩继续道,“理论机制上来说,我们首先要研究超导的理论机制。”
  “十几年前就有一种叫做简并相超导理论,这个你们都应该清楚的。”
  “根据这一个理论,已经发现了超导的微观物理机制,也就是超导状态下,‘超导自由电子气’与‘简并正离子晶格’的相对分离,两者不发生任何的碰撞。”
  “从这种原理去联系反重力存在的可能,我认为和超导状态形成的离子晶格相关?”
  这是出于一种个人对于研究的判断,但是系统却直接反馈了结果。
  正因为如此,王浩才会从理论出发去讨论。
  “我们就假设和离子晶格直接相关。”王浩收到了系统的反馈后,顿时变得有信心,“那么怎么样才能产生‘交流重力’现象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离子晶格在某种排列下的自旋?”
  “如果按照这种原理来说,离子晶格怎么样排列,才能产生特别的场力?”
  “那或许不是一种场力,而是一种对引力的阻隔,或者是一种磁场和电场混合的特殊情况?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我们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某种假设去验证。这是微观物理研究的方法。”
  最后一句话说的让所有人点头了。
  在超导的机制研究中,几乎都是发现新的物理现象,然后再去根据现象推导论机制。
  但微观物理的研究是从理论开始的,因为有好多微观物理的现象无法直接解释,就需要理论物理提供支持,而理论物理构架出来,就能够推导出其他问题。
  像是希格斯粒子、中微子,都是先有的理论,才在实验中有发现的。
  王浩最开始说先研究理论机制,在场众人肯定是不以为然的,但如果只是假设一个理论,再根据理论推导设计实验,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浩的发言就是做出了一些提问,然后在针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样说下来,一说就是一个多小时。
  会议顿时活跃了。
  因为只是去做假设、去想象,好多人都开始踊跃的发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学’的发言也很快变成了‘科研’,区别就是一个人说,和很多人一起研究。
  王浩发现也有了更多的灵感。
  这种灵感并不是反映在任务上,因为和湮灭力的研究不存在直接关系,只是反映在他的想法和判断上。
  会议召开了两个多小时。
  王浩进行了总结,“所以比较可能的一种判断是,交流重力现象的出现,和超导状态下材料内部离子晶格的自旋有关。”
  “其排列可能是平行的,也可能是纵向叠加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推断去设计实验。”
  “我想接下来,也就知道实验该怎么做了吧?”
  他看向了何毅。
  何毅也参与到了讨论中,只是没有真正说几句话,他只是感到非常的惊讶。
  本来只是让王浩说一下自己的想法,结果他就把会议引导成了‘理论讨论会’,然后大家都踊跃的发言,还真就研究出了一个‘可能的理论’。
  这个……
  虽然是亲身参与其中,但怎么想都有些怪怪的。
  为什么他主持的会议没有这种情况呢?
  不对啊!
  “这个会议本来就是我主持的。”何毅用力扯了扯嘴角,他发现以后应该让王浩主持会议。
  虽然他的研究领域是超导物理,但似乎在理论机制的研究上,王浩要比他专业的多?
  ……
  王浩参加了会议以后就离开了。
  他的收获也非常的大,仅仅是脑中的知识和想法,以及对于超导更深刻的理解,就让他感觉受益匪浅。
  另外,他发现自己非常擅长主持科研项目。
  因为有《教学的馈赠》、《科研的馈赠》,他可以很轻易把讨论内容引入正确的轨道,用来对实验进行分析,或者是对于理论机制进行分析,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那么自然做项目研究的效率会非常高。
  “我要不要也申请个大项目?”王浩忽然有些感兴趣了,仔细想想还是算了,至少暂时他申请不到什么大项目,因为他只是个数学学者而已。
  等梅森数科学实验室建立一行以后,他倒是可以申请一些计算机相关的项目。
  但是类似的项目他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计算机类的研究,大多都是应用研究,最多牵扯到一些算法、构架之类,即便是能找出正确的方向,研究都是非常耗费时间的。
  相对来说,材料学、物理学研究,正确的研究方向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每一次都能找到正确方向,很快就能出成果。
  当然,兴趣也是很重要的。
  王浩希望能够完成‘交流重力’实验,以此对湮灭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不过他的想法是希望能够构架出‘湮灭力理论’的数学基础,而不是利用这种发现去做什么、验证什么。
  湮灭力,只是一种理论,也只有他知道是正确的理论,即便是有更多的发现,暂时也无法百分百的确定存在。
  微观理论是很难说的。
  当王浩正在思索‘交流重力’实验的时候,西海大学的校门口非常热闹。
  学校迎来了来自航空集团沈城飞机设计研究所,著名飞机设计师李建华的团队。
  李建华的团队,在103所待了近一个星期,跟着103所验证了三组近似值数据,结果发现对应的风压测试,评估数值都在20以下。
  这让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震惊。
  之后李建华带队访问了其他相关的科研机构,后来想着这件事还是忍不住来了西海大学。
  空气动力的计算研究对于飞机设计实在太重要了。
  如果在每一项计算上,都能够取得理想的结果,设计出的飞机性能肯定会上升一个档次。
  这要比去参观考察一些研究机构重要的多。
  所以李建华来了。
  当然他不能说是来找王浩,而是以西海大学参观考察的名义来的。
  考察什么?
  西海大学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纳微实验室,因为纳微实验室正在争取航空集团旗下航空材料院的材料项目。
  西海大学也有动力实验室,但几乎没什么影响可言,就是学校建的一个小实验室,肯定不可能吸引飞机设计团队到来。
  正因为这种判断,主要负责招待李建华一行人的就是夏国斌。
  夏国斌迎着李建华一行人走过来,热情的介绍认识以后,就把他们迎进了校门。
  他带着人去了纳微材料实验室,打算好好介绍一下实验室的项目以及研发水平。
  夏国斌对此是非常期待的。
  可等到了实验室门口的时候,他就发现找不到李建华了。
  他疑惑的问向其他人,“你们李总设计呢?去哪儿了?”
  旁边一个助理似的人物说的,“李总设计说他去找人了,让我们进去参观。”
  “——?”
  夏国斌听着一愣,甚至惊讶的张开了嘴,一个团队过来参观考察,结果团队的核心人物,离开去找人,让剩下的人去参观。
  这个套路,怎么听起来有点熟悉呢?
  夏国斌顿时感觉怪怪的,也郁闷的想到了原因。
  他已经有了一次经验。
  上一次航空材料院来的人,几乎是象征性的参观了纳微实验室,等中午吃饭的时候,几个领头的就找不到了,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去找王浩了,甚至为了王浩留到了第二天。
  现在好像也是这样啊!
  ……
  夏国斌猜对了。
  李建华当然是为了王浩来的,他不仅是自己去找王浩,还带上了两个空气动力学专家。
  他们的运气比材料院的人好一些,并没有遇到不让进楼门的情况。
  他们很顺利的找到了王浩,然后就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王教授,崔勋年,还记得吧?他给你的那几个方程组,你的解析实在是太精准了!”李建华的一句话,就让王浩知道了对方的来意。
  他倒是有些好奇,“对你们有帮助吗?”
  “不是我们,是……103所。”最后几个字是在王浩耳边小声说的。
  王浩赶紧摇摇头,“这些就不用对我说了。”他可不想听什么机密内容,即便是参与其中,也只是帮忙解了方程而已。
  李建华点点头,直白说道,“我们这次来,是想向您了解一下计算方法,这个您方便说吗?”他还是先问了一下。
  因为不知道王浩利用什么方法求取的近似解组,但毫无疑问,这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王浩倒是不在意,“对你们很有用吗?那只是我在研究ns方程过程中的一个小进展,要是你们有用,我就给你们讲一下?”
  他并不是完全不在意,只是因为类似的方法应用前景很广,在某些领域也非常重要,直接发表论文似乎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