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章
作者:
肥鸟先行 更新:2024-05-03 12:43 字数:1925
顾况的情况还要好点,王成伟和韦应物不时的送一些东西过来,总算是还能在长安活下去。
但是那些寒门的官员就没这么轻松了,听说不少官员都开始找其他赚钱的路子了。
韦应物说道:“前几日《长安日报》来找逋翁兄约稿,逋翁兄为何要拒绝?”
《长安日报》是去年刚刚成立的报纸,主要刊登的都是一些朝廷发布的新闻。
虽然朝廷发生的大事都会张贴在衙门或者城门口,但是有长安日报搜集总结,也可以让长安百姓知道朝廷的新闻和政令。
除了这个版块之外,《长安日报》也有陇右日报那样的杂谈版块和娱乐版块。
如今很多御史台的同僚,都用笔名在《长安日报》上投稿,毕竟长安日报的稿费丰厚,一个月如果能刊登一两篇稿子,那就足以改善生活了。
以顾况的文采,在《长安日报》上刊登几个稿子轻而易举,之前日报的编辑还上门约稿,却被顾况拒绝了。
顾况叹息一声说道:“我身为朝廷御史,如今拿了《长安日报》的润笔费,日后还怎么秉公办事,这钱我顾况不能拿!”
顾况又说道:“等到朝廷的俸禄下来,我一定会偿还义博兄这些日子的恩情的。”
韦应物笑了笑没有答话,顾况文采和人品都是一等一的,就是太过于迂直了一些,不过也恰恰是他这份迂直,才让顾况成为一名好御史。
两人继续聊天,就又聊到了朝廷局势上。
韦应物说道:“朝廷难啊,听说前几日工部冻死了一名七品的司直,是因为炭价太贵没钱取暖,再这么下去怕是要闹出事情来了。”
顾况也叹息了一声,其实大部分的基层官吏也没什么油水可以贪,也都是拿着俸禄养家糊口的普通人。
长安衣食住行都要花钱,如今又是冬季要烧炭取暖,这更是一大笔开销,朝廷这么发半俸,很快官员真的撑不住了。
韦应物说道:“听说东宫提出来要开捐监。”
“捐监?”
韦应物消息灵通,他低声说道:“就是给朝廷捐钱,就能得到一个国子监的生额,这个消息已经在长安各大家族传开了。”
“什么!这不是卖官鬻爵吗!”一向正直的顾况拍案而起说道。
韦应物拉着他说道:“监生也不是官,国子监想要当官要通过上舍的考试才行,这也不算是卖官鬻爵,这不是朝廷也没办法了吗,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啊!”
第五百九十一章 争着捐监的玩家们
原来就在二月初,太子突然向朝廷上书,为了缓解朝廷的财政困难,太子请求朝廷开放捐监。
所谓的捐监,就是允许普通百姓向朝廷捐钱,然后就能获得一个国子监的监生资格。
按照东宫的奏折,国子监人数最多的时候就是上皇的开元年间,那时候整个国子监足足有上千名的监生在国子监读书。
但是现在国子监只有百余学子在读书,国子监完全可以容纳更多的学生。
按照太子的奏章,每一个监生名额定价五十旦粮食,也可以用相应米价的钱来捐这个监生的名额。
如今一旦粮食的价格差不多是五百钱,按照这个钱粮换算的话,捐一个监生的资格差不多是两万五千钱。
而一个普通七品官员的定俸是两千钱,按照这个算法只需要一个捐监的钱,朝廷就能够给一个七品官员发一年的俸禄。
这个奏章很快得到了朝廷上下的讨论,虽然目前皇帝和宰相对于捐监这件事都一言不发,但是朝廷上下已经因为这件事讨论起来了。
第一个对这件事表示反对的,竟然是主管国家财政的度支郎第五琦。
第五琦向朝廷上书,认为朝廷开放捐监,是对于朝廷制度的破坏,这些监生虽然不能直接入朝为官,但是依然会对朝廷的选官制度造成巨大的破坏。
而国子监原本是朝廷培养官员的地方,虽然因为朝廷的科举制度,导致如今国子监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但是只要通过上三舍的国子监内部考试,依然是可以获得授官资格的。
这样出售监生的资格,也会让大量不具有能力的人混入国子监,甚至侥幸通过国子监的考试而得到了朝廷的职位,那这些花钱买了监生资格的人,自然会想办法将投入的钱再赚回来。
很显然第五琦这个反对也是有道理的,作为掌管度支的官员,而且大家都说他是太子一党,现在却旗帜鲜明的反对捐监的政策。
不过比起第五琦的反对,东宫这边支持的声音更大。
朝廷如今连官员俸禄都快要发不起了,更不要说还要维持朝廷开支,这些都是不小的费用。
眼看着河南道的安庆绪闹得越来越厉害,河东的史思明父子也公开旗帜反唐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漕运才能恢复正常。
朝廷这时候不开放捐监,什么时候才能补发官员的俸禄呢?难不成以后还要拖延士兵的军饷吗?
太子的这个办法虽然也有弊端,但是一个监生的资格还是能够让长安甚至关中的富人掏钱的,有了这么一大笔的钱补充进国库,就可以缓解现在朝廷的财政困难。
而且对于朝廷来说,国子监的校舍是现成的,也不需要再修建更多的校舍,甚至对于很多富人来说,一个监生的身份并不是为了去国子监读书,只是需要这么一个读书人的身份罢了,完全可以不去国子监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