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作者:青山铁杉      更新:2024-05-02 16:12      字数:1970
  第四次战役结束的同时,纷纷觉得对手难缠是错觉,自己只要在加一把劲就能改变整个局势的双方,马上开启了同样强度的第五次战役。
  “最近几天,美国的舆论上,似乎在说什么米格走廊。”帕梅拉蒙巴顿也关注着战争的进展,问向自己号称专家的未婚夫,“我还以为空军是一个很有技术的兵种,反正空军将领是这么说的,父亲为此还很不高兴。”
  “你真以为米格走廊的飞机都是中国人驾驶的么?”艾伦威尔逊满不在乎的反问道,“不可否认肯定有一部分是,但以现在的国力,中国人在空军上还不足以取得这么大的进展。”
  “难道是苏联人?”帕梅拉蒙巴顿一声惊呼,马上一只手就堵在了她的嘴上,艾伦威尔逊捂着女人的嘴轻声道,“可不敢胡说,我可没有证据,只是合理怀疑而已。”
  关于米格走廊谁是主力的问题,在后世完全不是秘密,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苏联航空兵师秘密参战,偷袭了还没发觉的美国空军。
  还有一点就是米格走廊只是一个防御型的拦截区域,整个战争期间,美国空军都是从头到尾毫无疑问的占据了绝对制空权。
  现在这个时间,美国空军应该是刚刚发现米格走廊的存在,还不知道自己的对手到底是谁,两眼一抹黑的被干掉了几架飞机,随便这么一解释。
  “苏联人直接加入到战争中,他们疯了?美国人要是知道了,那就是世界大战。”帕梅拉蒙巴顿好不容易挣脱了未婚夫的手,一脸不可置信的反问,“难道莫斯科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么?”
  “所以你认为华盛顿不知道严重性么?”艾伦威尔逊不咸不淡的道,“就算知道怎么样,真以为美国会为了所谓的自由世界,不惜一切代价么?那都是幻觉,只有我们英国人能够保护英国,这件事我们有的是时间慢慢调查。”
  美国会不会因为盟友真的和苏联开战,应该这么说,反正法国人是不相信的,不然也不会非要建立独立的核力量。
  如果美国真的有这个决心保护盟友,不惜和苏联打一场世界大战为前提。那么这个可能性从高到低依次为五眼联盟、欧洲、至于日本和中东不分前后,甚至也有不出兵的可能。
  至于剩下的地方,美国很愿意进行武器支持和舆论声援,出兵是想都别想。东亚方向只有日本列岛值得美军开战,因为失去了日本本土的支持,美军凭借太平洋的群岛,几乎就被赶出半个太平洋。
  至于韩国和诈骗岛么,如果是英国面对相似的局势,他还是觉得埋核地雷比较管用。
  这个时候艾伦威尔逊回想起来,当今苏联占据一个北海道,可能美国头疼的日子还在后面。
  帕梅拉蒙巴顿还是远没有艾伦威尔逊这么平淡,自语道,“真是很难想象。那到底现在美国人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知道不知道从来都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可能的话,美国可以一直不承认。”艾伦威尔逊沉吟了一下道,“不过我们可以在战争结束之后进行调查,说不定以后会派上用场。”
  感叹着未婚妻的天真,艾伦威尔逊开口道,“不然我们为什么发展核武器?不到世界大战的时候,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美国会不会真的为了欧洲应战。”
  他返回伦敦的时候,第四次战役还没结束,现在第五次战役都已经开始了。
  从战争烈度而言,五次战役之后其实战争已经有了一定的治安战的色彩,双方心理也明白,把对方赶出半岛是不可能实现的。
  艾伦威尔逊会在战争结束之后,调查一番关于美军在半岛上的屠杀,以及苏联空军参战的事情,把这些证据握在手里,要是美国逼迫英国的太狠的话,就放出来恶心恶心美国。
  苏军的米格部队驻扎在中国东北,根据当时美国政府规定,美军严格禁止飞越鸭绿江进入中国领空。于是苏联在当地建立雷达装置,地面控制中心,探照灯以及安排大量高射炮。
  美国空军士兵对政府的禁令固然咬牙切齿,但很多年后他们才知道他们的对手同样需要严守纪律。
  这件事捏在手里,到时候英美要是出现摩擦,就放出来,以此为证据表明,美国根本不敢面对苏联人的挑战,至少要是拿骚会议仍然出现的话,可以用这件事讹诈美国。
  以白厅精明干练的作风,艾伦威尔逊终于在五月份拿到了三百二十万份联署担保的复印件,几乎在当天,他就想要回到马来亚。
  “怎么这么着急?”帕梅拉蒙巴顿见到这副猴急的样子不由好笑,“难道亲爱的,逆已经迫不及待要去亚洲造福社会了?”
  “那倒不是,主要是马来亚让我有一把手的感觉,谁愿意在伦敦陪着笑脸。”艾伦威尔逊哼哼一笑,“东方有句话,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
  帕梅拉蒙巴顿知道,把冲击战俘营的事情处理完了,两人就会步入婚姻的殿堂,十分不舍的一直把未婚夫送到机场。
  带着英属马来亚一千万、也可能是五百九十万人的殷切期望,艾伦威尔逊听过两次转场成功抵达了吉隆坡,而且在飞机上还完成了一个报告,关于在中东阿联酋附近建立一个中转站,用于服务全球航空的想法。
  这正是后世迪拜的发展路线,在全球化航空运输发达的时代,迪拜的地理位置优势就开始体现。波斯湾上的明珠到欧洲,亚洲,非洲的距离都不是很远,非常适合做航空中转站。迪拜政府早看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