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大涵道比
作者:
安溪柚 更新:2023-05-16 03:37 字数:2406
虽说颠覆对实际作战没有太大的作用,但对日常装备和训练却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别看用的时候各种爽,但关键还在于平日的养,而养的关键还是落实到军饷,落实到钱上。
无论是涡扇发动机还是涡桨发动机,本质上都是喷气式发动机的衍生型,维护保养上虽有差别,但却大差不差,也正因为如此,四发的飞机在维护成本上必然比双发的要高。
除此之外,燃油经济性上,双发飞机同样具备无可匹敌的优势,或许有人会认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因为独特的机构会很省油。
说实话,还真不一定,看看苏联产的安—12所配备的发动机,那就是四台活脱脱的油老虎。
c—130上的发动机也没好到哪儿去,毕竟当年设计c—130时就没把燃油经济性当成一个指标考虑进去,所以也是一只燃油吞金兽。
这也是为什么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美国空军开始考虑c—130的后继机型时,提出经济性的重要原因。
实在是被中东国家的石油禁运给折腾怕了,想要弄个性能更好且消费比更佳的新式运输机出来。
这才有了波音的yc—14和麦道的yc—15的强强对决。
不过后来美国人通过其他手段将石油跟美元绑定,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美军的更换计划也就没那么迫切了,反正油价怎么横跳,有美国人的印钞机来的霸道吗?
于是所谓的c—130的替代计划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反正美军有美元背书,无所谓燃油高低。
同一时期的苏联比美国人还要豪横,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最大的石油输出国,老子就是产这东西的,世界各地都得苏联老大哥的石油奶着,难道自家人就能缺了?
所以什么油老虎,什么消费比,在苏联老大哥这里统统不算个事儿,没了?好办,开个油井可劲儿造,别的没有就是地盘儿大,资源足!
问题是美国和苏联胳膊粗,家底儿厚可以不在乎,其他国家细胳膊细腿的,怎么可能比得了?
更何况c—130和安—12这两款行销世界的中型运输机都是五六十年代研制生产的老家伙了,尽管几十年下来各种修修补补的小改进就没断过,可基本结构依旧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儿、老思想。
如果各国的作战样式、武器装备同样保持不变的话倒也没什么。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国军队并没有原地踏步,而是在加速发展的,可能以往两辆轻型装甲车就能搞定的事儿,现在需要两辆轻型坦克才能勉强完成。
问题是几十年前c—130或安—12运两辆轻型装甲车毫无问题,现在别说两辆轻型坦克了,就是减半也未必能够有能力运走,因为轻型坦克的尺寸超过机舱的尺寸,怎么办?
向美国或苏联要定制品?那绝对是嫌本国国库那点儿棺材本儿没地方花了,准备伸脖子让人狠宰。
没有定制品买别的产品?不好意思,整个地球上物美价廉的中型运输机除了c—130就是安—12,别无分号。
就在所有国家眼看世界中型运输机逐渐万马齐喑,死气沉沉,觉得还得奥格十年二十年才能有个打破现有格局之时,东方某大国的运—17犹如撕开暮气的惊鸿,点亮各国期盼新中运的希望。
再加上双发本身的成本优势,以及可以运送6到8吨级中型救援直升机的实际表现,那些将c—130或安—12用了十几二十年,早就被这两位老爷爷弄得快吐的国家当然要趋之若鹜了。
“最大载荷23.5吨的情况下可以执行2400公里的投送任务,这一点虽然比c—130有所不如,但却比安—12强出不少。”
“那你得怎么看,c—130的最大载荷是超过了运—17,问题是同等载荷的投送距离,c—130只有1500公里左右,跟运—17差了将近一千公里呢。”
“没错,你们看看这里,机舱的尺寸是长12.7米,宽3.4米,高2.8米,完全的直通货仓,不但完胜安—12的那种中间陷下去一块的半吊子货仓,也比c—130的尺寸配置更加合理,最起码我们装备的法制轻型坦克能上去不说,就是美制的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也能装得下。”
“说的对,一般的装甲车、轻型坦克等战斗车辆完全可以放得下不过,就连‘黑鹰’这样的9吨级直升机都没问题,可见运—17的运载能力还是很强大的。”
“目前就是不知道实际的情况怎么样和基本的飞行品质如何,要是这两样都没问题,我们有可能会正式向运—17的生产厂商下达评估邀约。”
“我们何尝不是,说实在的,我刚刚已经派人去跟东方某大国那边联系了,可惜那边太忙,没时间回复……”
“让我说,运—17的实际效能和飞行品质也就是伊尔—76的50%!”
就在众位军事观察员拿着运—17的基本性能数据议论着这款机型的实际情况时,一个嘹亮的声音忽然在众人身旁响起,循声望去只见俄罗斯的军事观察员诺罗科夫正腆着肚子,带着愉悦的微笑看着被他把注意力吸引过来的众人,颇为自信的说道:“这不是我说的,而是我们俄罗斯参与运—17项目的专家给出的答案。”
此言一出,在场的军官观察员有一个算一个,无不是惊得张大了嘴巴,可还没等这些人反应过来,诺罗科夫惊人之语便再次传进众人的耳朵里:“是的,既然东方某大国的同志们已经公开了,那我也就不好在隐瞒了。
没错,运—17就是我们俄国与东方某大国合作的产物,它上面应用了很多伊尔—76的技术,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便是运—17采用了两台俄制d—30kp型涡扇发动机,细心的人应该注意到了这点……”
说到这里诺罗科夫故意顿了一下,好让这群军事观察员好好消化一下,显然这些军事观察员不是白给的,自然是想起之前降落的那架运—17所使用的的确是跟伊尔—76运输机相同的狭长吊舱式发动机,不禁对诺罗科夫的话信了七七八八。
诺罗科夫眼见众人消化的差不多,节奏牢牢掌控在手里,便笑容灿烂的准备把话题继续下去,可还没等开口,远处的天边便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旋即一架运—17的身影便在雪山的映衬下出现在人员的视野前。
结果这一看不要紧,眼尖的军事观察员立马伸手指着越飞越近的运—17大叫道:“快看,这架运—17用的发动机可不是小涵道比的d—30kp型涡扇发动机,是大涵道比,大涵道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