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
作者:
渔小乖乖 更新:2023-04-20 04:37 字数:5848
“你刚在想什么?这么入神?”边静玉问。
“在想盐……”沈怡的表情似乎有些茫然,“刚刚脑海中忽然闪过盐田、晒盐等词。”他似乎知道了一点制盐的新方法,却又不知道这些信息是从哪来的。当他想要往深入探寻时,他又好像毫无头绪了。
想不明白的事情就先不想了。
沈怡一脸关切地看着边静玉,说:“静玉弟弟,你可觉得好受一些了,现在还想吐吗?”
裘管事默默地低头研究自己鞋面上的花纹。怡弟,静玉弟弟,你们都是怎么论的辈分啊!
第44章
回到船上,沈怡似乎还在琢磨盐田晒盐的事。
船上有很多小房间。对于万金商行来说,边静玉是精贵的表少爷,因此他的房间是船上最好的房间之一。沈怡就住在边静玉隔壁。不过,除去夜间睡眠的时间,沈怡大部分时候都在边静玉的房间里消磨时间。边静玉靠着桌子坐了,用手虚托着腮。见沈怡心不在焉的,他就正大光明地打量着沈怡。
少年情怀总是诗啊!
沈怡想了多久,边静玉就看了多久,像是个无可救药的小迷弟。
忽然,边静玉从小迷弟的状态中抽离了出来,慌慌张张的收回眼神,此地无银三百两一般地扭头不看沈怡。待他那阵心虚感渐渐消失了,他才又不动声色地转回视线,继续偷偷摸摸地打量着沈怡。
噫!他没有发现我在看他!
边静玉忍不住在脑海中上演了一场《俏皮郎和呆头鹅》的好戏。
咦?他还没有发现我在看他!
脑内戏场持续高能,《俏皮郎和呆头鹅》的续集《多情儿和睁眼瞎》已经开始上演了。
哼……他竟然还没有发现我在看他!
喜剧迅速转变为悲剧,《多情儿和睁眼瞎》的续集《痴情痴心我最可怜,瞎眼瞎心你真薄幸》猝不及防地上演了。边静玉在心里好好怜爱了自己一回。故事的结局是,他遍体鳞伤地躺在破庙里,手里捏着他和沈怡的定情信物——一撮从娇娇身上撸下来猫毛——沈怡那边却吹吹打打地迎娶着新人。
边静玉的眼眶都要红了。太惨了,他真是太惨了啊。
沈怡从沉思中回神,见边静玉一脸哀伤,整个人都被吓住了,问:“静玉弟弟,你不舒服吗?”
边静玉捂着心口。我不是身体不舒服,我是心疼我自己啊!
“胸闷?”沈怡试探着问。
边静玉摇了摇头,虚弱地说:“我没事……对了,你刚刚在想什么?”
“在想制盐的事。你听过晒盐一说吗?”沈怡关切地问,“你真的没有不舒服吗?”
边静玉摇摇头,认真地想了想,说:“晒盐?倒是没有听说过。不过,我曾在书上看到过一件有趣的事。据说眉宁县内有一方盐池。春天的时候把池水放进盐池里,等到了秋天的时候就能收获盐了。”
眉宁县位于内陆。这方盐池是真实存在的。据说在几百上千年前,当地人就用这种方法制盐了。
沈怡兴致勃勃地问:“真有此事?不用煮也不用煎就能得到盐?”
“此事在当地郡志里有写。”边静玉微笑着说。他觉得自己在这一刻肯定特别有男人味!所以说,身为男人,一刻都不能放松。只有平时多读点书,关键时刻才能跟得上沈怡的思路,才能撑得住啊!
沈怡凑到边静玉面前,问:“这里头可有什么缘故?若是能知道眉宁产盐的原因,只要把这个方法推广开来……海边有那么多的盐场,用上了这个方法,日后就不用伐木产盐了,可以省下多少成本!”
边静玉确实读了很多书,比寻常书生都要见多识广。但他并不擅长也不重视自然科学这门学科。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
听得沈怡这么说,边静玉愣了一下,迟疑地说:“怕是和当地水土有关?要是眉宁产盐的原因真可以推广,哪里还轮得到我们来想这个问题,肯定早就推广开来了。”千万不要小瞧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倒也是……”沈怡脸上的兴奋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茫然,“可我总觉得海边也是可以晒盐的。晒盐的成本比煮盐的成本要低很多。若真的可以晒盐,那么盐的价格肯定能够再降低一些。”
两人一起沉默了。
边静玉觉得自己读的书还是不够多,不然他就能够解答沈怡的疑问并帮上沈怡的忙了。沈怡却越发觉得茫然,他明明觉得晒盐是可行的,但是为何他只知道晒盐这个名词,却不知道具体怎么晒呢?
要是有度娘和谷哥就好了……
等等,度娘是谁,谷哥又是谁,莫非是天上的神仙?沈怡琢磨着是不是该给两位仙人上柱香。这名头有些奇怪,听着不像佛家菩萨。佛教偏爱檀香,道家则偏爱沉香。若度娘和谷哥是道家的仙人,那就该给他们点沉香。看在沉香的份上,仙人会托梦吗?沈怡的思路朝着封建迷信的方向一路狂奔。
边静玉很喜欢看到沈怡神采飞扬的样子,见他面色茫然,不管沈怡心里怎么想,反正边静玉心里先不舒服了。他说:“我们连玉米都种出来了,这晒盐难道还能比种玉米更难吗,不如我们试一试。”
“怎么试?”
“先拿些盐用水化开了,再把盐水重新变成盐,看看这里头有什么规律。”边静玉说。他想起之前见到的那几个被抓的私盐贩子了,裘管事说,他们把衣服煮了就能得到盐。可见煮盐没有什么难度。
两个人都是行动力很强的那种人,反正待在船上也没事,边静玉立刻领着沈怡去了厨房。
人的潜能都是被逼出来的。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边静玉一直没能在科学研究这方面培养出多少专业素养,但在这一刻,他有些懵懂地走上了实验对比的道路,说:“我们先煮几回盐,看看盐到底是怎么来的。只要找到了产盐的规律,我们再想一想,若不用煮,只用晒,到底能不能形成产盐的条件。”
两位大少爷都不会烧火,就让船上的厨子在一旁帮忙。看着他们把精盐融在了水里,厨子面上不显,其实心疼得厉害。真是不当家不知油米贵,这样好的盐,只有主子才吃得起,说浪费就浪费了!
把盐水放在锅里,用柴火慢慢地烧。等到锅里的水渐渐烧干了,锅底又出现了盐。
“应该是温度,温度高了,盐就出来了。”边静玉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说。
“也有可能是水少了。”沈怡在一旁补充说。煮盐时,锅里的水渐渐煮干了,于是盐就出现了。
“若是水变少就能出现盐,那么晒盐说不定是可行的。”边静玉抓住一切机会鼓励沈怡说,“只要把海水灌到一个大盆子里,再把盆子放在太阳底下,盆里的水渐渐都晒没了,那盐就会被晒出来了。”
但是,如此一来,晒盐的效率肯定很低。
“都试试吧,看看升高温度和减少水量是不是真的管用。”沈怡说。
两位古人兴致勃勃地研究着初中课本里的化学知识。
升高温度很好办,这会儿天气正热,船上正好有存冰。边静玉把一杯水放在了冰块里,等水温降低了后,就往水里加了一些盐。然后,他们迅速把这杯盐水放到了滚烫的热水里,让热水隔着杯子给盐水加温。结果根本没有出盐!他们一开始怕盐加少了,又多加盐尝试了几回,结果还是没有出盐!
减少水量就有些难办了,他们一开始想让水自然蒸发,就用盆装了盐水放在太阳底下,结果自然蒸发的速度太慢,短短几天根本看不出什么效果来。两人只能耐心地等着,除此以外什么都做不了。
某一天,边静玉和沈怡又蹲在甲板上观察水盆时,有些低等的船工正蹲在不远处吃饭。大概是因为路遇波涛、船行不稳吧,大锅饭的厨子不小心撒多了盐,这日的大锅饭就有些咸。低等的船工都是那种不挑剔的人,能吃饱就好。他们直接往汤里倒了些白开水,味道就正好了。有个船工还吐槽说,上次的汤则有些淡,他只能自己往里头加盐了。边静玉注意到这一幕,脑海中忽然划过了一道闪电。
“怡弟,若我们把盐水里的盐和水分开来看,水少了其实就等于盐多了。”边静玉兴奋地说,“所以我们可以往盆子里加盐,加着加着,若是能出现盐,就说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水少了确实能出盐。”
这是一种思路转换。
沈怡摸了摸下巴,觉得边静玉这个方法可行,忍不住说:“好机智!”
边静玉谦虚地笑了一下,心里却也觉得自己非常机智。所以说,身为男人,一定要有些特长。要么身体特别强壮,要么脑子特别聪明,只有这样,关键时刻才能跟得上沈怡的思路,才能撑得住啊!
边静玉就像是一只开了屏雄孔雀。
通过试验,证明往盐水里加盐(另一种意义上的减少水量)确实是有用的,盐加到一定程度,容器的底部就出现盐颗粒了。也就是说,晒盐也是可行的,因为晒着晒着,盐水里的水量就会减少了。
但是,他们做实验时,可以用加盐的方式来减少盐水中水的比例从而得到盐,在实际运用中,晒盐就只能老老实实地晒,而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低的。沈怡不满足于此,决定和边静玉继续研究下去。
再说升高温度那组实验,沈怡某一天突发奇想,忽然把实验顺序颠倒了一下,先在热水中加盐,然后把热盐水放到了冰块中。等到杯中的水温度下降后,杯子底部竟然出现了盐!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开始的思路竟是错误的,并不是升高温度能从盐水中得到盐,反而是降低温度才能得到盐啊!
“你是怎么想到的,出盐的关键竟然是降温吗?”边静玉觉得沈怡特别厉害。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到的,感觉就是脑抽了。”沈怡老老实实地说。
两个古人不懂其中的原理,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确实知道了盐水出盐的规律,一是降温,二是增加盐水的浓度。南行的一路上,他们几乎都泡在了船上的厨房里,整日做些别人眼里没有意义的事。
边静玉脑海中上演的戏变成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是干柴烈火》。
真·干柴烈火。
因为,两人在做实验时差一点把船上的厨房给烧了。
裘管事头疼不已。边家表少爷晕船,裘管事怕家主怪他没照顾好少爷,他头疼;边家表少爷不晕船了,天天带着沈少爷躲在厨房里做一些奇怪的事,他又怕表少爷把一艘好船折腾坏了,继续头疼。
第45章
想要在科学研究中得到成果,这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使沈怡和边静玉已经总结出了盐水出盐的规律,但是从找到规律到实现晒盐的可行性,这里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们其实还想再深入仔细地研究下,但手头的工具和实验条件都太粗糙了。
边静玉说:“虽说降温可以出盐,但温度很难控制,这成本比煮盐的成本还高。”
他们做实验时,想用冰块就用冰块,想隔水加热就隔水加热。但如果真用这种方法来制盐,想要得到一次几百上千斤的产量,冰块和加热时用的柴炭就供应不起了,还不如直接煮盐呢!如果寄希望于自然降温,比如说昼夜温差等,这里头的限制条件太大,千百年来不过只出了一个眉宁县的盐池。
降温不行,那就只能往蒸发水汽的方向研究了。
“限制条件依然很大……”边静玉学沈怡的样子,一边说话,一边用笔在纸上记录,“除非当地的太阳很大,盐水中的水能被迅速蒸发,否则晒一次盐的周期太长了,成本虽然低,但出盐效率也低。”
“不光要太阳大、温度高,还必须是少雨气候。”沈怡注意到边静玉的鼻尖有一抹灰黑色的痕迹,那是烧火时不小心沾上的灰。他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很想伸手帮边静玉把灰擦了,却又忍着没出手。
如果当地雨水量非常足,那么盐田里的水刚蒸发得差不多,一场雨下来就全都白晒了。
给盐田造挡雨棚子?既然是晒盐,盐田自然是露天的,一旦被棚子遮挡住,无风也无太阳,水汽蒸发就慢了。或者,不下雨不支棚子,到了下雨天再支棚子?晒盐的效率并不高、周期长,所以除非每一次的出盐量都远远高于同样的时间用于煮盐所能得到的出盐量,否则晒盐是没法取代煮盐的,毕竟盐是生活必须品,每年的消耗量都摆在那里。既然如此,盐田就必须大,哪有那精力给它搭棚子!
所以说,想要高效率地晒盐,就必须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
初中知识告诉我们,加快水蒸发有三种办法,一是升高温度,二是增加液体表面积,三是加快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别看这三条规律如此简单,但沈怡和边静玉手头什么资料都没有,他们走在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上,只懵懵懂懂地摸索出了晒盐的必要条件,觉得盐田应该建在干热少雨的地方。
“我舅舅在崇海湾有一个渔场……”边静玉想了想说。
边静玉读过很多地方志,对于各地的气候、出产、风俗、奇闻异录都有一定的了解。崇海湾勉强符合干热少雨这么一个条件。边静玉觉得鼻尖有些痒,伸手蹭了一下,这一蹭就把那抹黑灰蹭开了。
沈怡的视线总忍不住要落在边静玉的脸上。要不是怕唐突了边静玉,他真想帮他把灰擦掉。
“你要是没意见,我就和我舅舅说一说,让他在崇海湾试一试。”边静玉又说。
盐田和之前的玉米不一样。玉米已经弄到了种子,就算最后种不出结果,种植玉米的成本很低,安平伯府和沈家都亏得起,但一旦种出了结果,他们能得到是好处是惊人的!边静玉身为边家人,就算有心要提拔自家舅舅,也不能贸然地把舅舅牵扯进来。可是盐田的研究成本太高了,边家和沈家已经吃不下了。而且,虽说他们研究出了一定的结果,但这些成果并不能直接用于晒盐,还需要在实际运用中一点点摸索出更适用的规律来,这里头的消耗就更大了!边静玉和沈怡其实都不是很有信心。
鲁家有钱、有地方,鲁家舅舅手底下又有一批能工巧匠。边静玉只能找舅舅帮忙了。
沈怡迟疑地说:“万一最后不成呢?”万一不成,岂不是让鲁家舅舅白白亏了一大笔钱?
“万一成了呢?”边静玉反问道。万一成了,这是能封爵封侯的大功劳啊!
“话不能这样说吧,毕竟不是小数目……”沈怡忧心忡忡地说。据他所知,鲁家的生意虽然做得很大,却不是盐商。鲁家想要尝试晒盐,不说研究成本吧,就得先各方打点、理顺关系,否则要是被当作想卖私盐的,整个鲁家都得赔进去!盐里头的利润太大了,鲁家上下打点的钱就不会是个小数目。
“我可以把我们研究整理出来的资料原原本本地交给舅舅。”边静玉却没什么心理压力,“这个事情到底做不做,取决于舅舅自己。他是生意人,他常和我说,想要做大生意就要有亏本的心理准备。”
鲁家舅舅一直很护短。护短没什么,关键在于他还很有钱。
一个护短的有钱的人……他的行动力是非常可怕的。
鲁家根本不做海鲜生意,为什么会在崇海湾有渔场?原因很简单,因为鲁家老太太喜欢吃海鲜。就为了能让家里的老太太吃到最好、最优质的海鲜,鲁家舅舅直接在崇海弯建造了一个大型的渔场。
边静玉也是被鲁家舅舅护着的那个“短”。
沈怡是真怕自己提出的这个盐田晒盐的方法会让鲁家舅舅亏钱啊!边静玉却越来越冷静,安慰沈怡说:“我舅舅很有眼光的。他若是觉得不可行,自然不会去做。我们只是给他提供一个思路而已。”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边静玉打算回到京城后当面和舅舅说一说晒盐的事。